武汉大学法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1928年我校命名为武汉大学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曾由武汉大学两任校长、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先生兼任或专任院长;1979年恢复法律系(院)后,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专家马俊驹教授、知名国际法专家余劲松教授、曾令良教授先后出任负责人、系主任和院长,现任院长是知名国际法专家肖永平教授。
二十世纪两次著名的国内外审判,法学院均有著名学者参与其间,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战胜利后,曾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的梅汝璈教授作为法官出席东京军事法庭,义正辞严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八十年代初期,时任法律系副主任的马克昌教授作为辩护人参加了对“四人帮”的庄严审判。
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效益日益提高,教学质量与学术地位持续上升。法学院于2003年获批国家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1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2个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6个科研机构(比较宪法研究中心、刑事法比较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所、网络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另有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法学图书馆(含联合国文献资料中心)、《法学评论》杂志社、《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编辑部、继续教育与高级培训中心,以及武汉大学文科重点实验室——刑侦实验室。现有教师、管理干部、专技人员132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48人。现有研究生2000余人,本科生1000余人。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在老一辈法学家的辛勤指导和培养下,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其中有4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1人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1人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1 人被评为"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在历届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评选中,我院中青年教师均有多人入选。
法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平均每年至少有1-2名长期执教的外籍教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短期讲学近80余人次;派遣教师和学生出国讲学、研究、访问、学习或考察40余人。法学院与美国、日本、欧洲、澳洲、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著名法学院建立了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法学院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近十五万册,中外报刊200余种,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法学院图书馆与美国、欧洲、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建立有长期的资料交流与合作关系。从2000年起,联合国正式将武汉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列为联合国资料保存图书馆。
2005年7月,使用面积25,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现代化法学大楼投入使用,该大楼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法学图书馆、500多平方米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和200多平方米的刑侦实验室、9个可容纳130-160人的多媒体教室、9个60-90平方米的研究室,还有同时可容纳150人的电子信息阅览室,100多个教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