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3
武汉大学考研答疑之考前分析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3464
    武汉大学2012年考研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 6000 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1500名),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 3600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 2400 名,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我校参加“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生工作。“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主要面向西部12个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约 70 名(专业不限),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60名。 

    考研是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能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其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然而,伴随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研究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考生要冷静看待目前的考研热潮,不管是大学毕业就读研还是工作后考研,考生都要考虑清楚考研成本与回报的问题,考研付出的精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是很高的。在选择考研前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考研能否规避就业风险。尽管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还是不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两三年以后他们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也可能会与现在有所不同,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读完研究生出来后,学历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就业的同届毕业生比起来,会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利于就业的。因此,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风险,这是在报考之初应该想清楚的。
    其次是你是否具备考研的“本钱”。考研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劣势,充分评估自己吃苦勤奋等各方面的能力。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难辛苦的过程,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所以身体素质要好;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意志,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很难在考研大军中胜出;考研的过程中,牵涉到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但是目前图书的价格普遍偏高,资料费是一笔不能小视的数目,考上了研究生,学费也是比较高的,所以经济上的负担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和实力,那就要考虑是否应该牢牢把握现有的就业机会。
    再次是否可以选择先就业再考研。不少专家称,“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后,自己可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自己的努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读研带来的经济压力。
    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考研能否提升就业竞争力,见仁见智。大学生不管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都有风险。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像高校或者科研单位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以外,其他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实践经验,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力。而考研只是提高了学历水平和丰富了书本知识,并不一定代表着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并不是学历越高就越好,考不考研,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职业规划,树立人生目标,然后再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是否考研。

 

    一旦决定考研,第一步决策就是确定报考志愿。可以说,选择志愿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
    选择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时,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第一,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第二,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里面又有3个主要因素:
    1.考生的专业意愿。一般来说,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并非自己做主,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考生的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读于名校热门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惟一机会,志在必得。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3.考生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志愿。
    确定报考志愿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考生在基本确定报考专业后,应该进一步选出设置了这些专业的学校,并根据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圈定目标单位,并对这些目标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比较,最终选取适合的志愿。这些信息主要包括3个方面:
    1.招生单位的竞争态势。第一是看招生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有一些好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第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考录比,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比如说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
    2.招生单位的录取情况。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权力很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例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录取是否公平公正等。有些招生单位和专业院系内部保送名额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招生名额不少,但扣除保送名额后就所剩无几;个别单位和院系奉行自家人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本单位和本院系的考生,外来考生相对难以享受公平待遇。凡此种种,都是考生朋友一定要事先搞清楚的。
    3.招生单位的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复习和考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报考模式当中,本校报考的两种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跨校报考的两种模式都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凡跨校报考的,必须将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作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报考单位。

    在我们确定考研选报学校时应注意收集哪些信息呢?
    1.历年推免生所占的比例。推免生比例过高的学校,由于可供考取的名额过少无形中提高了考取难度,选报需加斟酌。
    2.历年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率。应尽量选择比率大的学校报考,考取率较高。
    3.招生人数。招生人数过少的高校,考取率较低,选报时需慎重考虑。
    4.报考学校或所报专业的老师、研究生中是否有自己的同学或熟人,以便于了解各方面信息,从而更好地备考,特别要关注报考学校的考研信息

    在我们经过分析,确定了考研和要报考的院校,我们需要做到:

    1.坚决果断,早做决定,决定了就全身心投入,努力准备。
    
    2.要有合理的计划,并且持之以恒将计划执行到底。
    
    3.跟时间赛跑。多一点快的意识,少一点拖拉和完美主义。考研说到底就是应试,总共就几个月时间,不要心存打好基础、厚积薄发的幻想,直接抓住要害,就可能成功。

    最后,希望每一位正在经过考虑准备考研的同学,都能坚持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自己理想的院校,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年轻,我们努力,我们奋斗,坚持!